毛子即刺蛾幼蟲,又分為黃刺蛾、綠刺蛾等,腹部末端有與毒腺相通的毒刺,刺入皮膚后會放出毒汁,在幾分鐘或1-2小時內就會引起瘙癢的紅斑或風疹塊,有時候被蜇的部位會出現明顯紅腫,劇烈搔抓常導致繼發感染。刺蛾幼蟲蜇過之后,病人還會導致刺毛蟲皮炎,主要表現為皮膚出現局限性炎癥性水腫,同時伴有明顯的刺痛、灼燒及瘙癢癥。病人可通過除去毒刺、使用溶液清洗、外用藥物、口服藥物等方法處理。
1、清除毒刺
被刺蛾幼蟲蜇到皮膚后,毒刺就會刺入皮膚,釋放出毒素,局部會有刺痛、燒灼等感覺,要及時清理毒刺,可用膠帶反復粘貼受傷的部位,或者用鑷子將毒刺取出。如能及時清除毒刺,有助于減輕皮膚的損傷;
2、使用溶液清洗
刺蛾幼蟲的毒液呈酸性,在被蟄后,可用碳酸鈉(食用堿)或碳酸氫鈉(小蘇打)稀釋溶液沖洗局部,有助于減輕毒液引起的刺痛感或燒灼感。此外,還可使用肥皂水反復清洗紅、腫、熱、痛的部位,肥皂水呈堿性,還能減輕不適癥狀。如有大面積紅腫,可采用硼酸溶液、生理鹽水、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冷濕敷。本發明可減輕臨床燒灼者的癥狀,但如病情較重,仍需到醫院就診;
3、局部應用風油精等藥物治療,皮膚會有涼感,能減輕患處的癢痛感,消除局部過多的熱量,緩解疼痛。有需要時,病人還可在被蜇的部位涂上有止癢、消炎作用的藥膏,如紅霉素軟膏、氫化可的松乳膏等,都能緩解以上癥狀。如出現繼發性感染及其他炎癥性損害,可局部外用莫匹羅星軟膏、夫西地酸乳膏等;
4、口用藥假如患處疼痛、瘙癢的癥狀比較明顯,或者通過以上方法治療效果不佳,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用抗組胺類藥物進行治療,比如鹽酸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
若被刺蛾幼蟲蜇傷,建議患者盡快到正規醫院皮膚科就診,明確診斷,給予正確治療,治療過程中不能用熱水燙洗患處,以免損傷加重。此外,刺蛾幼蟲活躍的夏季和秋季,要避免到樹下活動,最好是在樹下活動,注意保暖,比如穿長衣長褲、戴帽子等,以免被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