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好的中藥是不能隔夜飲用的,隔夜飲用是會出現(xiàn)變質(zhì)的,而且隔夜很容易會出現(xiàn)細菌滋生,從而會導致中藥的藥性下降,患者飲用之后,會出現(xiàn)腹瀉的情況,所以煎好的時候最好是放涼后飲用,不能隔夜喝。除了中藥不能隔夜飲用,很多飲品隔夜都是不能飲用的,大家最好是吃新鮮的飲品。
中藥含有蛋白質(zhì)、糖類、淀粉、維生素、氨基酸以及各種酶、微量元素等多種成分。煎煮時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湯液中。一般服用方法是將兩次(一劑藥按常規(guī)煎兩次)藥液混合均勻后,再分數(shù)次在一日內(nèi)服完,以確保藥效前后一致。
如果隔夜服用,或存放過久再服用,藥液中的酶便會因空氣、溫度、時間和細菌污染等因素的影響而分解減效。不但藥效降低,還會滋生細菌,維生素、氨基酸、糖類、淀粉等有效成分亦會被細菌分泌的酵素所發(fā)酵,引起水解,導致藥液發(fā)餿變質(zhì)。服用這種變質(zhì)藥,不但無治療效果,而且還會產(chǎn)生毒副作用。因此,凡服用自煎的中藥湯劑者,宜當天煎煮當天服完,切忌放置過夜,也不要將藥液放冰箱內(nèi)長期貯存。
中藥喝不完怎么辦?放冰箱
為了使藥材充分利用,人們通常習慣在頭煎后,將藥渣保存到晚上甚至次日,藥渣翻煎后服用?!跋奶焖幵逡涀?,別保存藥渣,而要保存藥液?!辩娧嘀檎f,一服藥通常一天煎兩次,夏天在煎藥時應在頭煎后,立刻加溫水煎第二次,以防藥渣變質(zhì)。
由于頭煎藥和二煎藥濃度不同,為保證藥力持續(xù),應將兩者混合后再均分成兩碗,將一碗放涼后,倒入保溫瓶,在室溫下保存,飲用時無需加熱。但對于感冒、腹痛等急癥來說,為了使藥物迅速起效,做法則是先喝頭煎藥,再翻煎藥渣,然后保存二煎藥。
如果因兩次服藥時間間隔較久,可將藥液盛入密閉的小容器,放進冰箱冷藏箱保存,到晚上再喝。保存容器可用玻璃、瓷或者不銹鋼制品,不宜用塑料、鐵、鋁制品。“藥液當天煎當天喝,不要放過夜?!?/p>
此外,從冰箱拿出來的藥液,一定要徹底加熱后再服用,以免引發(fā)腸胃不適。加熱時,應把藥液放入蒸鍋、電飯煲隔水蒸,而非用微波爐加熱。從醫(yī)院取回的代煎藥如果是在室溫保存,服用時放進70℃~80℃的熱水隔袋加熱即可,有條件最好放入蒸鍋隔水蒸。
喝中藥的最佳時間
一般來講,上午9時和下午3時左右,是機體吸收藥物的“黃金時間”,所以此時服用中藥最佳。
但是不同藥性的中藥,講究不同的服藥時機。一般而言,治療虛癥和腸胃病,應在飯前30~60分鐘服用;而治療心肺病和其他一般疾病,則通常在飯后30分鐘服用為佳,以避免藥物對腸胃產(chǎn)生刺激,減少副作用的產(chǎn)生;助消化或?qū)δc胃有刺激的中藥,也應飯后服用;而補益藥和瀉下通便的藥物則宜飯前空腹服用。其中,通便藥物如大黃、火麻仁等,宜在清晨或白天服用,避免在睡前或夜間服用;驅(qū)蟲藥也應在早上空腹服用,而安神藥則應在睡前服用。
另外,“趁熱喝”是大部分人喝湯藥的習慣。其實,喝湯藥不一定要“趁熱”。中醫(yī)理論認為,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后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放至30℃~37℃時再喝,而丸、散一類中成藥也應該用溫開水送服;屬于解表、發(fā)散風寒的中藥,才應該“熱服”,并且可在服藥后吃點稀飯、熱水,以助藥力;而止吐、解毒、清熱的藥,則應該“冷服”,以免引起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