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感受過臉部痙攣,臉部痙攣就是臉部的肌肉會抽動,而眼臉痙攣就是眼皮會經常跳,這多數是因為平時休息不好導致的,可能是因為身體的肌肉缺鈣導致的,這種現象如果偶爾發生的話,是可以不用理會的,但如果經常發生就要去看醫生了,那么眼臉痙攣是什么原因呢?
我們大家幾乎每人都有過“眼皮跳”的經歷—當疲勞過度,睡眠不好或沒有任何原因時一側甚至是雙側的上或下或是上下眼皮同時不隨意地跳動,輕則持續一天或幾天可以不治而自愈,重則持續數月甚至數年或陪伴您一生。老百姓有句俗語叫做“左跳財右跳災”,從中我們可以推斷出大多數人并沒有把這種癥狀當成一種“疾病”看待—其實這就是我們醫學上所說的“眼瞼痙攣”,是各種原因導致的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而引起的眼、眶和眶周輪匝肌的自發痙攣性收縮。雖然輕癥患者這種癥狀絲毫影響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您的情緒會使人煩躁,而重癥患者甚至伴有半側面部痙攣的話,則不僅影響美觀更會造成“功能性盲”—這種“盲”不是因為眼睛的器質性病變導致的視力的喪失而是因為頻繁甚至是強烈閉眼不能應用所擁有的正常的視力。所以
多了解一些這種疾病的情況可能會給患有這種疾病的患者一些有益的幫助。眼瞼痙攣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前者是沒有查到任何原因所致的又叫特發性眼瞼痙攣,后者則多可以查到一些明確的病因如倒睫毛、結膜炎、角膜炎、眼外傷、電光性眼炎(即電焊恍眼)、急性虹膜炎等,另外腦炎后或近期嚴重偏癱者以及面神經管內的上皮瘤均可以引起眼瞼痙攣,常伴有其他面部或身體局限性痙攣,同時伴有肌張力障礙性疾病,其中1/3的病人與基因遺傳有關,因此在發生眼瞼痙攣時必須通過一系列檢查排除神經系統或有其他類似眼瞼痙攣癥狀和體征的疾病。
特發性眼瞼痙攣是指不明原因引起的非隨意性反復發作的眼、眶和眶周輪匝肌的自發性痙攣性收縮,痙攣持續時間可長可短,痙攣的表現為非意志性強烈閉眼的不斷重復,許多病人在得到明確的診斷和治療前已忍受了相當長時間的痛苦。本病好發于中老年女性,常為雙側病變,呈進行性進展,2/3為女性,大多數在3-5年內穩定,表現為頻繁而不自主地瞬目,雙眼緊皺,雙眼痙攣性或強直性的閉瞼,同時由于眼輪匝肌長期的劇烈的痙攣又會引起眉毛下垂、上瞼下垂及眼瞼皮膚松弛等繼發性病變。
正常的瞬目過程是閉瞼肌(環行眼輪匝肌、皺眉肌和降眉間肌)和開瞼肌(提上瞼肌和額肌)協同作用的結果,而瞼痙攣就是由于閉瞼和開瞼的協同功能失調所致。過去有醫生認為眼瞼痙攣可能由精神因素引起,他們通過觀察發現長期的精神壓力可以觸發或加重眼瞼痙攣,并伴有精神性疾病的出現,而現代醫學則認為眼瞼痙攣是神經系統的一種功能性疾病,可能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但其確切的發病機制至今未明,正因為此,對于它的治療也還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過去的主要治療手段包括藥物和手術,藥物多為中樞性用藥,如安定和左旋多巴,療效不確切,長期大量用藥可引起全身副作用,手術治療包括部分或全部眼輪匝肌和選擇性面神經切除,但并發癥較多。
1983年肉毒桿菌毒素A被首次用于治療特發性眼瞼痙攣以來,因療效高副作用少已成為目前首選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肉毒桿菌毒素是梭狀芽孢桿菌產生的外毒素,其中三種(A、B和E型)最常見于人類的肉毒中毒,由于A型毒素的菌株易于保持了原來的毒性,被首先提純制成穩定的結晶樣標準狀態,并在動物實驗中顯示了強大的肌肉麻痹作用。其作用于膽堿能運動神經末梢,以某種方式拮抗鈣離子的作用,干擾乙酰膽堿從運動末梢釋放,使肌纖維不能收縮。肉毒桿菌毒素不阻斷神經興奮性的傳播,神經和肌肉都沒有興奮性和傳導性的損害。有文獻報道接受肉毒素治療后,90%以上患者的癥狀得到明顯改善,多于用藥3天后起效,維持12周(10-16周),可反復注射,較常見的并發癥是上瞼下垂、復視、干眼癥、暴露性角膜炎、淚溢等,這些常在1-6周逐漸消退。有學者對使用肉毒素A治療的178名患者進行長達20多年的追蹤觀察,結果顯示93%的患者獲得了癥狀改善,其中76%患者接受14次以上的治療后獲得明顯而穩定的改善,1.7%的患者完全治愈,多次用藥的副作用基本同單次用藥。